1. Home
  2. Docs
  3. 儿童外语习得的真相
  4. 学的快,忘记的也快

学的快,忘记的也快

4 学得快,忘记的也快

——论语言的遗忘

4.1 孩子们学得快,忘记的也快

儿童有令人惊讶的习得语言的能力。在充分的语言暴露下,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毫不费力的掌握一门语言。但是掌握了一门语言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可以一劳永逸的拥有这种语言的能力。大量的观察和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孩子们学得快,忘记的也快。所以请当心语言遗忘。

我们先来看看两个经典的关于语言遗忘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8个在幼年(3-8岁)被法国人领养的韩裔孤儿,在成长中没有任何接触韩语的机会,在成年后,完全失去了韩语的能力(Pallier et al., 2001)。之所以说他们完全失去了韩语能力是因为:一方面,在主观上,这些实验参与者认为自己完全遗忘了他们的母语。另一方面,在实验中,当给实验参与者听不同的陌生的语言,诸如韩语/日语/波兰语时,他们无法判断出哪一种语言是韩语;fRMI也显示出他们大脑的活动并没有因为陌生的语言是韩语而不同。

第二个例子是一个个案,来自于语言学家Robbins Burling对儿子的双语习得的记录 (Burling, 1959): 1952年Robbins的儿子Stephen出生在英语的环境中,他开始说的几个单词都是英语。 1953年11月末,在Stephen 1岁4个月大的时候,Robbins举家搬到印度阿萨姆省的Garo山区。在到达那里的几个星期后,Stephen就开始学说当地的Garo语,此时英语还是他的主导语言,其间,Stephen主要的英语输入来自他的妈妈。但在3个月后,Stephen的妈妈由于生病住院离开了2个月,在妈妈离开的这段时间里,Stephen失去了英语的输入 (Robbins也频繁的使用Garo同Stephen交流)。 在Stephen 1岁9个月时,即到达Garo山区仅仅5个月后,Garo语就变成了他的主导语言。在妈妈病愈归来后,Stephen的英语能力得以继续提高,但Garo语始终是略占优势的语言。 在3岁半时,Stephen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双语者,即他可以用英语和Garo语同这两门语言的母语者无障碍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Stephen的语音地道、词汇量够用也基本不会出现语法错误。而且他可以自由的在这两门语言之间切换。 在4岁3个月时,Stephen和家人回到美国,在回到美国6个月后,由于缺乏Garo语的语言环境,Stephen连说简单的Garo语词汇也变得困难。 到5岁半时,Stephen只知道几个家里用到的Garo语词汇。

从上述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Stephen儿时的语言发展中,仅用了5个月时间Garo语就替代英语成为他的主导语言;到三岁半时,Stephen就成为真正的双语者;而在回到美国离开Garo语的语言环境后,仅用了14个月Stephen就几乎完全遗忘了其曾经精通的Garo语。

由上述的两个例子不难看出,儿童习得外语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其他一些现实中的例子就是一些上双语/全英语幼儿园的孩子,虽然在学龄前习得了很好的英语能力,但是在上小学后,由于英语接触时间的缩短,其英语能力并未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因此,在儿童具备了一定的外语水平后,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及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维持/发展孩子的外语水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2 几岁后不太会忘记已经习得的语言?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从几岁后儿童不太会忘记已经习得的语言呢?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年龄的话,那么在这个年龄之后,家长在孩子弱势语言的习得上似乎就可以松一口气了。这个问题可以分为如下两种情况来讨论:

4.2.1 对于已经习得的语言是母语

对于已经习得的语言是母语,之后孩子在第二语言环境中生活的情况。比如,从小在中国出生,在小学阶段移民到美国的孩子。研究发现13岁后移居到第二语言环境的人不太会忘记已经习得的母语,而8岁到13岁是一个分水岭年龄段 (Schmid & Dusseldorp, 2010)。即:

  • 8岁以前移居的孩子,容易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完全失去母语的能力。例如上面提到的关于韩国领养儿童的例子:8个在幼年(3-8岁)被法国人领养的韩裔孤儿,在成长中没有任何接触韩语的机会,在成年后,完全失去了韩语的能力 (Pallier et al., 2001)
  • 13岁以后移居第二语言坏境的人,会遇到语言遗忘的一些症状,但除非在极端情况下(例如,迫害:在德国纳粹最严重的暴行之后移居英国/美国的德国犹太人比之前移居的犹太人更倾向于说德语困难或是根本不会说 (Schmid, 2002)),否则他们不太可能会真正的遗忘母语。其丢失掉的语言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 (Schmid, 2004)。他们所遇到的语言遗忘是暂时的、非结构性的而且是可以被恢复的 (Ammerlaan, 1996) 。这种语言遗忘可能是两门(或是多门)语言在大脑里竞争的结果。一般认为我们所学会的所有语言都会在我们的大脑里保持某种程度的“活跃”状态,即使你不想使用某一门语言,但是如果它在你大脑里越“活跃”,你就越容易误选这门语言。而这些“活跃”状态不单取决于语言的使用频率,也取决于最后一次使用这门语言的时间。所以,即使母语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活跃”,但是其并未被丢失,通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训练,被遗忘的母语还是可以被恢复的;
  • 在8岁和13岁之间的移居者,其母语遗忘的程度则相差很大。

另外一些有趣的发现与在第二语言环境中居住的时间有关。首先,移居海外的人会经历其主导语言从母语到第二语言的转换。这种转换并非一蹴而就,大致需要3-7年的时间(在语言的不同方面,主导语言转换的时间不同。例如,在词汇选择上是3年 (Frenck-Mestre, 1993),而图画命名则需要7年 (Lachman & Mistler-Lachman, 1976; Mägiste, 1979) 才能完成这种母语到第二语言的转换)。虽然主导语言的转换和语言遗忘并不等价,但是语言遗忘很有可能先于主导语言转换发生。而且总体来看,两者发生的时间也很有可能相似 (Köpke & Schmid, 2004);其次,和人们想象的不同,语言的遗忘并不会一直随着移居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移居海外10年后,移居者的母语的遗忘情况会趋于稳定 (Ammerlaan, 1996; (Bouba et al., 2002; de Bot & Clyne, 1994)。只有在很少或是根本没有母语接触的情况下,语言的遗忘才会一直随着移居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Bot et al., 1991; Soesman, 1997; Schmid, 2011)。换而言之,移居者在海外移居10年时的母语水平和其移居20年时的母语水平相差无几。决定一个移居者母语遗忘程度更重要的因素是其使用母语的程度。

4.2.2 对于已经习得的语言是外语

对于已经习得的语言是外语,而孩子一直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的情况。比如,那些在国内习得了较高英语能力的孩子。对于这些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的孩子,会从多大开始不太容易忘记已经习得的英语呢?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尚没有相关的研究出现,但是根据情况1的研究结果来猜测,这个年龄也应该在13岁之后。

4.3 小结

本章小结如下:

  • 孩子们外语习得的快,忘记的也快。
  • 孩子在8岁前会很容易的忘掉已经习得的语言;在13岁后不太会忘记已经习得的语言。

更多儿童的外语习得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宝宝的外语习得

4.4 参考文献

Ammerlaan, T. (1996). “You get a bit Wobbly…” Exploring Bilingual Lexical Retrieval Processes in the Context of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 English Dutch).

Bot, K. De, Gommans, P., & Rossing, C. (1991). L1 loss in an L2 environment: Dutch immigrants in France. In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pp. 87–9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20720.006

Bouba, M., Filiaci, F., Heycock, C., Sorace, A., & Tsimpli, I. (2002). Syntactic attrition in Italian and Greek near-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Burling, R. (1959).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a Garo and English Speaking Child. WORD, 15(1), 45–68. https://doi.org/10.1080/00437956.1959.11659683

de Bot, K., & Clyne, M. (1994). A 16-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language attrition in Dutch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15(1), 17–28. https://doi.org/10.1080/01434632.1994.9994554

Frenck-Mestre, C. (1993). Use of orthographic redundancies and word identification speed in bilinguals.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22(4), 397–409. https://doi.org/10.1007/BF01074343

Köpke, B., & Schmid, M. (2004). Language Attrition : The next phase. In M. S. Schmid, B. Köpke, M. Keijzer, & L. Weilemar (Eds.),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pp. 1–43). John Benjamins.

Lachman, R., & Mistler-Lachman, J. (1976). “Dominance lexicale chez le bilingue.” Bulletin de Psychologie, 15, 281–288.

Mägiste, E. (1979). The competing language systems of the multilingual: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decoding and encoding processes.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8(1), 79–89. https://doi.org/10.1016/S0022-5371(79)90584-X

Pallier, C., Dehaene, S., Poline, J. B., LeBihan, D., Mehler, J., & Dupoux, E. (2001). Brain imaging of language plasticity in adopted adults: can a second language replace the first? NeuroImage, 13(6), 582. https://doi.org/10.1016/S1053-8119(01)91925-1

Schmid, M. S. (2011). Contact x time. External factors and variability in L1 attrition. In Modeling bilingualism: From structure to chaos (pp. 155–176). John Benjamins.

Schmid, Monika S. (2002).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Use and Maintenance (Vol. 24).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https://doi.org/10.1075/sibil.24

Schmid, Monika S. (2004). Language attrition research: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In M. S. Schmid, B. Köpke, M. Keijzer, & L. Weilemar (Eds.),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pp. 317–348). John Benjamins.

Schmid, Monika S., & Dusseldorp, E. (2010). Quantitative analyses in a multivariate study of language attrition: The impact of extralinguistic factors.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26(1), 125–160. https://doi.org/10.1177/0267658309337641

Soesman, A. (1997).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Native language attrition in Dutch adult immigrants in Israel. In J. Klatter-Folmer & S. Kroon (Eds.), Dutch Overseas: Studies in Maintenance and Loss of Dutch as an Immigrant Language (pp. 181–194). Tilburg University Press.

 

 

 

 

 

Was this article helpful to you? Yes 1 No

How can we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