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宝宝的外语习得

分级绘本太简单,桥梁书可理解性不好?不妨试试漫画书

在国内,很多让孩子习得外语的家庭会把外语读物使用两遍。第一遍是帮助孩子习得听力能力,第二遍是帮助孩子习得阅读能力。

这些外语读物 大致可以分为绘本,分级绘本,桥梁书和章节书。由于从分级绘本到桥梁书,再到章节书的这个系统本身就是针对阅读进阶而设计的。所以,对于第二遍使用,也就是对提高阅读能力来说,分级绘本到桥梁书的过渡并不突兀。

但是,对于第一遍的使用,也就是听力的进阶来说,却显得有些突兀。分级绘本往往太简单,一本书很薄,一页的单词量很少,一套书下来,花的钱不少,听力的长进却很小。而桥梁书里一页的单词量多了起来,但是,图画的解释却跟不上了,在孩子听力能力还很有限的情况下,不借助图画,在和孩子亲自共读的时候,桥梁书的内容不容易成为可理解的输入。

漫画书因为一页上有多幅分格图画的跟进解释,而且一本漫画书的页码远远大于分级绘本。所以,它能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成为分级绘本与桥梁书之间很好的衔接。

因为从文字的难度上看,儿童母语的听力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大于其阅读能力的,可以借鉴听力材料领先阅读材料2到3年的做法,即给4到5岁的孩子讲写给6到8岁孩子阅读的漫画书。

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能买到的适合给4到5岁孩子讲的英文漫画书不多。这个年龄段的在国内能买到的长篇漫画书,目前我只搜到了《Dog man》和《Bad guys》。

《Dog man》是彩色的,能买到11本,一本大概有230多页。

这个年龄段的在国内能买到的长篇漫画书,目前我只搜到了《Dog man》和《Bad guys》。《Dog man》是彩色的,能买到11本,一本大概有230多页。

《Bad guys》是黑白的,能买到14本,一本大概有190页。

我家娃现在4岁3个月大,现在的水平是已经看过了300集英文版的《小猪佩奇》,能看懂《小猪佩奇》。给我家娃试了试《Dog man》,从4月初到现在两个月的时间给娃讲了有6本多了。娃应该能听懂,而且是翻开一本就停不下来的节奏。这种痴迷程度是之前《小猪佩奇》绘本也无法达到的。

下面细说说《Dog man》吧,

故事主要讲的是由于一场爆炸事故,一个警察和他的狗受伤了,警察的头被炸坏了,狗狗的身体被炸坏了。医生为了救他们将狗狗的头和警察的身体缝合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主人公Dog man,之后就围绕着无敌破坏王Petey猫猫和Dog man之间展开一系列诸如搞破坏、抓捕、越狱之类有趣的事件。该书语言情节都十分有趣搞笑。

《Dog man》在2016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2017年,获《纽约时报》畅销童书榜第一名。2017年底,美国亚马逊年度爆款童书前三甲。其书作者Dav Pilkey还著有畅销章节书《Captain Underpants》。


该套书的蓝思值是GN260L-GN550L。GN是Graphic Novel (漫画、连环画书)的缩写。


试着翻几页大概是这样的:

书中三观正,有打斗场面,但是,打斗是以搞笑为主的,不暴力。比如,

但是,第6本《Brawl oF the Wild》里面的第182到183页上有Dog man从楼顶跳下来的情节。担心孩子会模仿的家长可以把这几页撕掉吧。(国内有孩子因模仿动画片的情节而打伞跳楼的惨剧发生)。但我也只看到了这几页有孩子模仿的风险。

每本书的最后还有书中角色的简笔画教程,我家娃也非常喜欢这部分,常常央求我给他画一个。

虽然,娃自己还画不出来这些角色,但我会让他帮着涂色。最近,娃对画画也开始感兴趣了,有时也会拿着蜡笔自己涂涂画画,然后,拿着大作向我和妈妈解释自己画了些啥。不知道这是不是简笔画教程部分对孩子的影响。贴个给娃画的Dog man吧!

后来,娃的要求也升级了,要我给他做一个书中的角色机器人80HD。于是,就有了下面我们合作的作品了:

而下面这是才是80HD在书中的样子,配色很狂野吧~~

另外,喜马拉雅上有《Dog man》的音频,美音的。听起来是下面这样的。

写此文的时候,可以用“DOGMAN洋葱神探”搜索到。可是我家娃不喜欢听,还是喜欢我给他现讲。

至于《Bad guys》,已经下单了,先囤着,等着以后给娃讲完,再和大家分享吧。

更多儿童的外语习得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宝宝的外语习得

分类
宝宝的外语习得

看完英文版的《小猪佩奇》300集后,娃的口语啥水平?

到上个星期,我家的娃已经看完英文版的《小猪佩奇》300集了。我们家看《小猪佩奇》的节奏是从娃三岁开始每天晚饭后固定看半个小时,一般会给他安排3集,1到6季循环来看,到上周已经看了1年零3个月了。目前,娃看懂英文版的《小猪佩奇》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娃的口语水平如何呢?

前些天我简单的试了一下,发现娃的口语输出能力基本为零,能自己说出来的单词大概不超过10个。让他跟我重复说“I want a toy”都无法一次说好。虽然说只有当孩子接受的二语输入量大于20%时,孩子的输出才能够自己造句,而不只是只言片语。但是,没想到娃的口语能力离只言片语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在过去的一年里,娃每天接触英语的时间也差不多有一个小时了(除了看动画片外,我平时和娃只说英语,周末带娃的时候也会给他读读英文书),娃也能听懂、看懂《小猪佩奇》了。说好的输入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有的输出的爆发呢?是不是被忽悠了,单靠二语的输入并不能保证其输出呢?

当然,我家娃的情况只是个例,并不能说是普遍情况。那么,不妨看看二语习得的相关研究。虽然,不同学者对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有着不同的发现和见解,而且这些发现往往也只是针对于实验条件下的结论,并不能简单的推广到二语习得中来。但了解的多一些,至少可以让我们知道更多的可能性,更能引发我们自己辩证的思考。

有的学者认为只要有足够多的可理解的输入就会导致高水平的输出:

比如,提出i+1理论的Stephen Krashen认为不需要借助输出就习得高水平的语言能力是可能的 (High levels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 are possible without output.)(Krashen, 1998)[1]。Stephen Krashen引用到的一个例子就是:从小患有脑瘫的Richard Boydell,虽然智力没有受到损害,但有严重的语言表达障碍,手和胳膊也无法活动。他只能通过聆听身边的人讲话、听广播、看电视来习得语言,并在妈妈的帮助下慢慢学会阅读文字。他的整个语言学习中都只有被动输入,直到他30岁时得到了一台可以用脚来控制的打印机。9天后,他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该信措辞优美,而且信中提到的对打印机的改进建议最终也被采纳 (Krashen, 2014)[2]

有的学者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输入技能(听、读)和输出技能(说、写)是相对独立的:

比如,Kekeyser和Sokalski发现在显式的学习一门人造语言时,被试者在某种技能上的练习越多,其在该技能上的进步就越大。但只练习输入技能并不能提高对应的输出技能,反之亦然(DeKeyser, 1997)[3]。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结论在显式的学习一门人造语言时的发现,并不能简单的扩展到自然二语习得中。

看了这么多,说回我家娃的情况。一方面,可能是每天一小时的输入还不够,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再增加输入时间是不太现实的;另一方面就是考虑尝试进行英语输出的练习了。之前我和娃说英语的时候,娃都是用中文回答的,并没有使用英语的机会。但是,如何让娃开口说英文是个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娃还小,还不到5岁,还不想让娃每天正襟危坐在小书桌边和我读一些句子。另外,我家娃散养惯了,即使我这样要求了,娃也未必能配合。还是想以兴趣为主。

但是,“兴趣为主”谈何容易呢?目前想到了两招。

第一招是在娃要求我做事情的时候,假装听不懂,让他说英文。比如,每天娃让我陪他玩建房子的时候,我会假装听不懂“建房子”这几个字,并会让他重复我的话说“build a house”。虽然,头几遍重复的时候,娃的发音并不流利,吐字也不清。但是,能感觉到他肚子里似乎有货–他在重复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发音,他的复述是过脑子的,他是经过思考、理解意思后,才把我的话重复出来的。

另一招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给娃做一个只会听说英语的小机器人,这样娃要是想和它玩,让它播放动画片的话就只能开口说英语了。目前,这个小机器人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小机器人调通了,能动、能听、能说了,但是离给娃用还有距离,也不知道娃到时候是不是会喜欢。边做边看吧,但我相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孩子创造一个互动的外语习得的环境会是将来儿童外语习得的趋势和潮流。

更多儿童的外语习得知识,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宝宝的外语习得

参考

  1. ^Krashen, S. (1998). Comprehensible Output. System. 26(2), 175-182. https://doi.org/10.1016/S0346-251X(98)00002-5
  2. ^Krashen, S. (2014). Case Histories and the Comprehension Hypothesis. TESOL Journal (www.tesol-journal.com)
  3. ^DeKeyser, R. (1997). Beyond explicit rule learning: Automatizing second language morphosyntax.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2), 195–221. https://doi.org/10.1017/S0272263197002040